栏目导航

首页    育儿锦囊    手足口病发病进入流行期

手足口病发病进入流行期

创建时间:2021-04-30 10:01:00
来源:无锡市铃兰实验幼儿园

目前我市即将进入手足口病高发期,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尚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报告。发病以5岁以下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1-3月本市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为Cox A16和CA6。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我市手足口病发病将继续上升,5-7月份达到高峰。

 

手足口是什么?

手足口病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中以EV71型、Cox A16型感染最常见,CA6逐步成为手足口病主要致病原。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一周左右可自愈。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发生死亡。

 

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

 

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预后

典型的手足口病以手、足部出疹和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为特征性表现,绝大部分患儿在发病后5~7 天自行缓解,少部分可发展为重症。重症手足口病通常在发病后1~4 天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炎、脊髓炎、脑脊髓炎,以及肺水肿/肺出血和循环衰竭等,重症手足口病进展迅速,需及时诊治。

科学应对手足口

1. 注意隔离

患儿尽量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地方,避免与健康儿童接触,直至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1 周。

2.要多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同一室内的人数不要太多,避免患儿继发感染。

3.注意卫生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餐后宜用温水漱口;注意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

4. 观察病情

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新的症状、体征出现,或原有症状、体征有无加重、恶化,重点注意有无前面所说的危重信号出现。

5. 注意护理

口腔的护理:口腔的疱疹会使患儿疼痛,饮食上要注意尽量食用烹饪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为主,避免过咸、过酸、辛辣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皮疹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可用温水擦浴,穿宽松、柔软的衣物,并注意保持干爽。

 6. 注意消毒

手足口病患儿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彻底消毒。

7. 药物治疗

目前来说以对症处理为主,患儿发热并有不适感或可考虑服用退热药(宜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如何预防?

1.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地方;

2.家庭地面和桌、椅、床、柜、门把手等各种物体表面应做好卫生清洁;

3.儿童卫生应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婴儿奶嘴、奶瓶煮沸消毒 20 分钟后使用,儿童玩具定期清洗;

4.每天开窗通风至少 2~3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

5.目前已经有肠道病毒 71 型 (EV71) 灭活疫苗,可预防由 EV71 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可有效减少手足口病的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的接种对象为6月龄至5岁儿童,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托幼机构防控责任重大,应做好以下几点:

1. 托幼机构要做好晨检;

2、加强教室、宿舍等场所的通风;

3、做好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教室以及公共活动区域等的清洁消毒工作;

4、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5、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