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首页    教育教研    论文:《幼儿园艺术大师课程的价值发现与实施策略》

论文:《幼儿园艺术大师课程的价值发现与实施策略》

创建时间:2022-05-26 16:35:00
来源:无锡市铃兰实验幼儿园

该篇论文在杂志《好家长·幼教新天地》2022年5月期发表。

   摘  要:艺术大师课程是近几年幼儿园的新兴课程,对于唤醒幼儿的审美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关注幼儿的自我实现具有重要价值。在浸润化的课程环境中,以大师名画为线索、以幼儿兴趣为依托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以丰富的材料、创意的表现形式、多元的评价方式为手段,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促进幼儿审美素养和学习品质的提升,实现自我的潜在价值。

   关键词:艺术大师课程  课程价值  实施策略

   美术是幼儿运用多种材料创作出自己独特的作品,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情绪情感体验的过程。幼儿园现有美术课程比较注重幼儿作品的表现方式及视觉效果,容易忽略幼儿的欣赏过程和审美素养。艺术大师课程作为近几年幼儿园的新兴课程,有机渗透于多个领域,以培养幼儿审美意识、审美素养、审美创造为目标,以丰富的各种材料、创意的表现形式、多元的评价方式为手段,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个性化地表达,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实现价值,实现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本文围绕艺术大师课程的价值、课程的实施策略进行论述,进一步推广艺术大师课程,提高教师和幼儿的审美素养。

   一、幼儿园艺术大师课程的价值

   (一)注重唤醒幼儿的审美兴趣

   艺术大师课程开发的首要目的在于唤醒幼儿内心深处的审美兴趣。幼儿的学习不是机械化、模式化的,而是动态成长的过程。幼儿天生就对美的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只是一直没有被激发,幼儿园艺术大师课程,关注幼儿对美的兴趣需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适宜的环境和材料,有效的支持策略,帮助幼儿发现身边的美的事物,支持幼儿表达对美的感受,从而激发幼儿对身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兴趣,使幼儿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二)重视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艺术大师课程十分注重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意识、审美想象及创造。当幼儿拥有这种能力时,才能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从而用自己的作品表现美和创造美。在艺术大师课程中幼儿通过持续的感知、体验、欣赏大师作品,实现与作品的互动,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教师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幼儿通过个性化创作,构建对世界的各种想象,以此来表达和展示自己内心世界所理解的美。在此过程中,幼儿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而这种能力将伴随幼儿终身,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支持幼儿成为追求美好生活的人。

   (三)高度关注幼儿的自我实现

   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自我实现是指个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幼儿在艺术大师课程的实施中,通过大师作品的熏陶,幼儿感知和理解身边的人、事、物,了解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幼儿将自己所感受到的艺术内容,与自己的已有经验相结合,生成新的经验和认知。在不断探索和发现中,幼儿自己设定创作目标、制定计划、实施操作、不断进行自我突破和调整,最后幼儿会体验到自主、愉悦和达成目标的欢乐,也给幼儿带来了一定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的实现自我。

   二、幼儿园艺术大师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营造艺术氛围,创设浸润化的课程环境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实施媒介,是整个幼儿园教育体系中重要的隐性课程实施途径。幼儿可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进行学习和思考。创设浸润式的课程环境,就是有目的地设置与艺术大师课程相关的主题环境、生活环境和游戏环境,使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引发幼儿的好奇、思考,从而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和发展。

   第一,创设具有氛围感的班级环境。在幼儿的视角下,利用多元的材料、艺术化的呈现方式,创设具有艺术氛围感的班级环境,可以在无形中给予幼儿美的浸润。在班级的墙面上可以粘贴艺术大师的生平简介以及悬挂相关作品,幼儿创作的作品旁可以摆放艺术大师的名画,让幼儿进行对照观察。美术区的周围也可以适当摆放名画的图片,使它们融于环境之中。作品旁还可以添加灯珠、相框、展示架,更好地渲染艺术氛围,使幼儿在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创造美。

   第二,运用和谐优美的色彩搭配。班级环境中色彩的正确搭配对于幼儿来说尤为重要。班级的颜色不宜复杂,整体的色彩可选用一个主色,搭配一个辅色即可。可选择同色系、相近色系,这样的视觉搭配会给幼儿带来和谐、舒适的感受。也可选用来自于大自然的颜色,使幼儿产生共鸣、易于理解,便于他们欣赏、借鉴和表现。亦可营造出清新、温馨的氛围,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尽情发挥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使幼儿心理产生幸福感、归属感。

   第三,突显儿童与环境的互构。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幼儿的需要、变化、学习的过程决定了班级环境的内容。例如:中班幼儿在幼儿园的一角发现了盛开的向日葵,它的外形、颜色引发了幼儿的兴趣,因此,教师选择了梵高的名画“向日葵”,将名画布置在班级的美术区环境中,让幼儿进行名画的欣赏,并投放真实的向日葵花朵让幼儿进行观察,创设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欣赏名画相关的情境,能够拉近幼儿与名画的距离,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

   (二)欣赏大师作品,选择适宜化的课程内容

   艺术大师的作品种类繁多,教师首先要观察作品中表达的内容、情境以及颜色的搭配等,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作品,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年龄特征、经验水平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

   第一,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兴趣是幼儿乐于学习、乐于创新的动力。因此,教师需要不断观察幼儿的兴趣点,才能更好的发现教育契机,例如:小班的幼儿总是对圆圆的图形十分感兴趣,他们画什么都是在圆形的基础上,圆点点堆叠在一起还能变成什么呢?根据幼儿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艺术大师“草间弥生”的作品,密集的波点世界很好地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要,使幼儿大胆畅想艺术世界的美。

   第二,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并不是任何的名画都适合作为课程内容,教师要了解每个年龄段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选择最适宜的作品作为课程内容。例如:中班幼儿有意注意开始萌芽,其创作的目的性明显增强,由零碎印象组成的符号发展为简单图像。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教师可以选择名画“南部海湾的夜晚”,画面中蜿蜒的山峰、有趣的小船,让幼儿有了一定的联想和经验,给予幼儿创作的欲望。

   第三,符合幼儿的经验水平。幼儿与幼儿之间存在着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能力等个体的差异,可以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和水平选择作品。例如:大班幼儿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喜欢充满神秘感的事物,在某一阶段幼儿对星夜产生了一系列的话题讨论,夜晚的星空是怎样的呢?星空是什么颜色的呢?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想象,部分幼儿有去过博物馆的经历,因此可以选择梵高的“星夜”进行欣赏,让幼儿的经验水平得以发挥,从而真正挖掘幼儿的创作潜能

   (三)丰富创作方式,呈现多途径的课程实施

   通过前期名作的欣赏,材料的适宜提供,幼儿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创作之中。通过探索材料、讨论话题、多样化的创造、参观艺术展的方式,使幼儿深入感受名作的内涵。

  •    教学活动的多样组织。教师利用幼儿园内外的艺术资源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可以带领幼儿参观艺术大师作品展,引导幼儿感受大师作品中多样化的创作方式,包括平面、立体的艺术表现,通过这种近距离的深度感知开拓幼儿的审美视野,培养幼儿对艺术世界的审美体验;也可以鼓励幼儿参观其他班级的美术区,增加幼儿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相互探索的机会。例如:康定斯基的名画“点、线、面”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图形,幼儿通过不断地观察、欣赏,对名画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分组讨论后,幼儿进行了“图形对对碰”、“盒子中的圆圆、线线”等以各种图形为主的平面拼贴画创作。部分幼儿发现饰品店里的透明玻璃盒和五彩斑斓的灯光游戏,在幼儿的一致投票下,决定在玻璃盒中进行创作,并加入自己喜欢的灯光元素,进行了“玻璃盒中的图形”、“光影游戏”等一系列的立体创作,使幼儿和“图形世界”进行了一次亲密的接触。

   第二,生活活动的日常渗透。基于儿童的能力特点和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幼儿真实生活中各类资源的教育价值,关注其在园一日活动中的各环节的真实体验,抓住生活活动中的各种契机,教师将欣赏的内容,幼儿感兴趣的名画,在晨间谈话、游戏活动、过渡环节中与幼儿讨论,并将幼儿感兴趣的艺术内容话题抛出,引发幼儿的猜测、思考和相互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午饭后散步的时光,带着幼儿一起感受四季变化的美,引导幼儿观察花草植物的颜色、形状、变化以及各种小动物的外形等,共同寻找、发现幼儿园中美的事物。在晨间谈话时,请幼儿轮流和大家分享艺术大师的名字,并介绍一幅作品的内容,表达自己理解的美。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渗透,使幼儿充斥在艺术的海洋之中。当然,教师也要注重艺术内容的趣味性、操作性、实践性,从而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第三,游戏活动的有机融合。打破各个区域游戏之间的界限,关注幼儿经验的整体性和全面性,避免对技能的单一追求。例如:在欣赏了康定斯基的名画“点、线、面”后,教师可以将名画中各种各样的图形投放在益智区进行拼图游戏,发展了幼儿的空间和视觉想象力。在阅读区投放书籍《图形世界》,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有趣和多变。在表演区投放正方形、三角形等服装让幼儿进行表演,引导幼儿创编一首关于图形的歌曲。在小吃店投放圆形、正方形的糕点,让幼儿进行买卖活动,不同的班级区域围绕图形进行相关的游戏,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图形的独特魅力。教师需要注重内容的有机整合和相互渗透,促进幼儿经验的整体建构和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四)多方主体参与,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程度的价值判断。教师、幼儿、家长、管理人员、社会媒体多方共同参与艺术大师课程的评价,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第一,师幼互动式评价。教师需要不断观察和记录幼儿与艺术大师之间的相关信息,包括幼儿感兴趣的名画,喜欢何种美术材料,美术的经验和技能,观察和记录幼儿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发展的,从而了解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有效的支持策略。教师需要提供多种资源支持,给予幼儿宽松的氛围,耐心倾听幼儿的表达,理解、鼓励幼儿大胆的进行评价。教师更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幼儿美术区活动时,进行观察记录的攥写,分析解读幼儿的行为,不断进行反思与调整。同时也可以让幼儿观察同伴、艺术大师的作品,并进行思考、分析、评价的过程,以此不断地促进幼儿的自我学习和发展。

   第二,家园联动式评价。家园的相互配合能够有效的帮助幼儿深入了解艺术的真谛。教师可以将艺术大师的简介、名作的赏析内容、幼儿作品的评价等信息发送给家长,使家长了解幼儿在美术方面的情况,理解艺术大师课程的实施意义,从而更好的相互配合,共同帮助幼儿成长。教师也借助家长了解幼儿对于美术的兴趣和经验水平,建立连续的真实成长的信息链,这些信息能够给教师、家长双方提供有效的目标,使教师和家长在家园联动下共同见证幼儿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长,为进一步支持儿童的发展提供了信息支持。

   第三,艺术展览式评价。在班级环境中,师幼共同创设小型艺术大师展。例如:在幼儿园的艺术长廊里,将幼儿多样化创作的桔子色作品,布置成一个桔子色的画展”。在幼儿园外,师幼共同参与“铃兰艺术节”活动,通过幼儿感兴趣的动物,用多种艺术方式创作“动物狂欢派对”艺术展。幼儿相互欣赏作品,自信地讲解、评价作品的内容。这样的展示空间给予幼儿极大的自信心,教师支持幼儿热情、投入地主动学习,尊重和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让幼儿真正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敞开心扉、自由创意”。

   【参考文献】

   [1] 王瑜.幼儿园涂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早期教育,2021(42):4-7.

   [2] 教基二〔2012〕4号文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