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首页    教育教研    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美术活动的有效开展》

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美术活动的有效开展》

创建时间:2021-06-30 10:20:00
来源:无锡市铃兰实验幼儿园

该篇论文在无锡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摘要:那么如何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开展有效的美术活动呢?其一,开放式展示或陈列与美相关的物体,包括天然未加工的自然物和创作加工的艺术品,用视觉“盛宴”激活幼儿大脑中负责回忆或想象的区域进行再现或再造;其二,为幼儿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美术材料,利用幼儿求新猎奇的心理,吸引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增强符号式交流,提升空间感和方位感,但材料也不可一次性提供太多,以免杂而不精;其三,每个作品都来自于幼儿的真实体验,尊重幼儿劳动成果,激励幼儿与他人分享,重点表达创作过程,收获成就感,促进师幼、同伴、亲子关系;其四,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为观察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处在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基于准确了解和把握和幼儿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反思、调整、深挖美术活动细节才更具有真实意义。

   关键词:小班 美术活动 材料

   罗恩菲尔德(Lowenfeld,V.)是美国美术教育家,他将儿童美术发展过程分为涂鸦期、前图式期、图式期等6个阶段。据此,小班幼儿正处于3-4岁的肌肉运动不成熟且迅速发展的涂鸦期,它让幼儿以多元化的形式表达自己,帮助幼儿理解世界。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不断地促使他们去收集信息和探索事物,将感知到的事物和情感经内化后,通过涂抹过程中的动觉经验和图像关联反馈出来。即便是无序涂抹、重复堆叠、杂乱画圈等近乎抽象的艺术表达方式,也掩盖不了幼儿表达自我、了解世界的真实意义。可以说,幼儿发展和美术教育是相辅相成:幼儿使美术教育具有多种可能性和体验感,幼儿不被教条化的成人世界束缚,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连毕加索都愿倾其一生去追寻;美术为幼儿发展提供多种媒介途径和测评方式,它能强化幼儿在语言、数学、科学、社会等多方面的技能发展,正如罗恩菲尔德所说,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发展,是为了通过美术而发展儿童的一般创造力,美术教育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美术作品。

   那么如何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开展有效的美术活动呢?其一,开放式展示或陈列与美相关的物体,包括天然未加工的自然物和创作加工的艺术品,用视觉“盛宴”激活幼儿大脑中负责回忆或想象的区域进行再现或再造;其二,为幼儿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美术材料,利用幼儿求新猎奇的心理,吸引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增强符号式交流,提升空间感和方位感,但材料也不可一次性提供太多,以免杂而不精;其三,每个作品都来自于幼儿的真实体验,尊重幼儿劳动成果,激励幼儿与他人分享,重点表达创作过程,收获成就感,促进师幼、同伴、亲子关系;其四,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为观察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处在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基于准确了解和把握和幼儿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反思、调整、深挖美术活动细节才更具有真实意义。

   一、以视觉为主导,拓展幼儿美术活动的范畴

   小班幼儿就像“海绵宝宝”,精力旺盛且吸收迅速,对幼儿而言,与其说美术活动是一种为完成某项艺术作品而从事的行动,不如说是一个持续作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游戏体验,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在小班的教室环境中,我们运用天然的植物形态和自然的草木清香创设了特色“创艺区”。案例一:幼儿使用工具架上的放大镜观察树枝和叶子,从叶子不同的大小、形状、颜色甚至脉络开始欣赏,观察美、表达美,比较美的相同与不同,说一说我最喜欢的美。最后,孩子们邀请小树枝和小叶子们来“排排队”,从小到大或从短到长组合,做个漂亮的标本相框,乐此不疲。案例二:教室窗边晒太阳的一排小豆苗,幼儿说像小树林,有的幼儿说像海浪……还有的幼儿联想到了火锅。当然,除了创艺区,娃娃书屋、娃娃家等区域也融合进了艺术元素,例如,来自世界各国的好看的绘本书籍,不同布料和图案设计的娃娃服饰、餐具等。

   二、以材料为主导,开展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践

   开放性的美术材料供给模式固然重要,但区别于有一定经验的中大班幼儿,给小班幼儿提供的美术材料肯定不是越多越好,材料与工具的有效运用基于幼儿对该材料的大胆试错和经验积累,否则很可能导致无选择地重复堆叠,犹豫吃多了不消化一样造成负担。由于小班幼儿的段位限制,在他们接触美术材料的初期,需要用新鲜的材料作为引子,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但每次开展活动前,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创设一些简单的规则(如颜色、数量),引导幼儿对某一种或某一类材料的充分认知和深度探索。不同的材料媒介能表现的美术创意内容也不同,具体材料包括:可回收废弃材料、木块、彩线、雪梨纸、玻璃纸、拉菲草、珠子、纽扣、羽毛、黏土、沙子、马赛克块等。案例:以三原色积木为新材料的动物主题绘画活动,积木作为此次活动的主要造型材料,幼儿可以任意创作,于是,兔子、毛毛虫等幼儿熟悉的动物形象很快在小手的摆弄下跃然纸上。积木一面的多个圆形凸点也被细心观察的幼儿巧妙利用,这一材料的加入,结合拓印、拼搭等创作方式制作出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美术作品,而立体材料的运用更是实现了平面绘画到立体塑形的维度突破,而其余的小片装饰物就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撕贴碎纸做小草、涂抹马克笔做四肢……这部分可以看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对于动物印象和绘画工具的细节把握。

   三、以分享为主导,提升幼儿美术活动的体验

   美术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创作过程,也更不会止步于幼儿园。每一个幼儿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幼儿园,他们愿意用这种形式去解读自己的想法给同伴、老师听,愿意看到别人投来羡慕、肯定的目光。这是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增强自信的一种体现和途径,这也遵循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他们分享自己的作品,也愿意欣赏同伴的作品,那么将每一位幼儿的美术作品按照一定的形式展示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且必要的事情。展示时,大家要注意作品摆放在小班幼儿视线高度的范围内,要与教室环境布置有效融合,重点谈论作品创作的过程,鼓励进行经常性的“读画”活动,以提升幼儿美术活动的体验感。作为活动的延伸,以及必不可少的部分,请幼儿将部分作品带回家,向家人自豪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大声地说出自己创作时的想法和体验,“怎么做”远比“像不像”更重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增加亲子互动,可以弥补幼儿在集体活动的有限时间里的遗憾。案例:放学时,包子满脸笑容地将黏土画递给外婆看,骄傲地解说起来,还表示老师表扬了她。可外婆看看她做的鱼,又看看其他孩子做的鱼,说:“你怎么跟别人做得不一样,你怎么做的呢?一样是做条鱼,你这孩子做得一点也不像,人家都是两只眼睛,你怎么才一只,颜色也是乱七八糟的……”此时,包子一脸不悦,转身快步走开。而另一边把大海涂成橙色的醒醒却因为妈妈的肯定更加喜欢画画了,她说:“我画的是橘子味道的大海!小鱼喜欢橘子的,我也喜欢,我还是橘子小组的……”幼儿的美术作品并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审视,美术活动带来的愉悦体验和创造能力才是促使幼儿不断前进的动力。

   四、以测评为主导,发挥幼儿美术活动的意义

    幼儿美术活动对幼儿能力的提升具有综合意义,它涉及幼儿心理、认知、知觉、情感等多个方面,满足幼儿表达、表现和创造的需求,设计美术活动不能仅依据美术专业的经验和理论,更应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对当下小班幼儿的活动表现和观察测评来进行优化完善,使活动更贴近幼儿需求、反应幼儿现状。案例:上文提到的动物主题绘画活动,小班幼儿小米粒和小竹子均能有计划地使用美术材料做出自己想要的特定形象(小米粒做毛毛虫,小竹子做小兔子),尝试摆弄材料、变化位置来达到自己期望获得的样子,而非使用美术材料做出自己意想不到的作品,即先做后想。她们不同之处在于,小米粒注意到了毛毛虫有很多只脚的细节特征,并勇于向同伴和老师大胆表达,使用马克笔绘制出了许多直线来表现毛毛虫的脚,具有较好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甚至控笔能力;而小竹子虽然知道小兔子有对长耳朵,但无法使用现有材料进行表现,且受内向的性格影响,羞于寻求帮助,于是她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此次老师的细心观察、适时帮助以及准确测评对于活动的推进和后期完善起到了关键作用,毕竟幼儿美术活动的开展应该以幼儿为中心,使其能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有收获。与幼儿实际发展能力和需求背道而驰的美术活动,是拔苗助长、毫无意义的。

   总之,当幼儿使用自己的五官去感知外界,经过神奇的小脑袋接收解析,绘画、拼贴、雕塑等美术创作方式将幼儿的认识世界从二维推进到了三维,小肌肉技能的发展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也能在有控制地使用美术材料和工具时得以迅速发展。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还会引发出幼儿遇到困难、破解问题、寻求帮助等独立自主意志和社交共情行为的体验,这些均有利于幼儿能力的自我认知和挖掘。此外,美术活动作为幼儿制作、知觉、感受系统相互作用后的媒介,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情况在成人面前具象地呈现出来,这对学前教育的有的放矢无疑是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 观察评价系统》 高瞻教育研究基金会 著 霍力岩 刘睿文等 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艺术智慧——幼儿园中的创造性艺术》 安·S. 爱泼斯坦 著 唐小茹 齐鑫 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