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首页    教育教研    论文:《麦田印象——小班小麦种植课程案例的观察与收获》

论文:《麦田印象——小班小麦种植课程案例的观察与收获》

创建时间:2021-12-25 15:20:00
来源:无锡市铃兰实验幼儿园

该篇论文在无锡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摘要】

   种植园是孩子们的快乐之园,同时也是知识之园。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大社会是我们的生活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当种植活动融入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它不再是纯粹的种植,而是承载着教育价值的自然教育。幼儿在自然中体验、观察、分析、思考和创造,更懂得与一草一木一花一虫产生联系,世界在他们眼中是立体、丰盈的大千世界。陶行知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麦田印象”源于一次日常谈话活动,当幼儿来到自留地踩点,当老师将一切视点都放在幼儿身上,倾听幼儿的心声,捕捉他们的兴趣点,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就会共同生成有价值的主题内容,小麦种植的课程由此生成了,

【关键词】  种植  小麦  观察  体验  劳动

【正文】

   一、缘起

   在户外后操场边上有块空地,我和孩子们在勘察土地之后,开始了种植计划的探讨,热心的家长也参与到讨论中来。孩子们说了很多想要种植的物种,如萝卜、青菜、草莓、小麦等,我们最终选中小麦的初衷是想让孩子通过种植来体验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改善挑食现象,同时了解小麦的一生。种植小麦是一个长达半年的课题,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孩子需要在多观察中,去了解小麦的秘密,我们期待通过小麦的不断生长,激发孩子持续观察的兴趣。

   二、案例观察与分析

   镜头一:麦子播种小插曲

   第一次种植小麦,孩子们经验不足,我们请来了沐歌的奶奶指导。刨地之后,沐歌奶奶给孩子们介绍了撒麦种的一些窍门,他们跃跃欲试。分发到麦种,孩子们甚至还没来得及好好观察下麦种,就有模有样地撒起了麦种。

过了一个星期,当孩子们满心期待来看发芽的麦苗时,满眼失望。原本撒满麦种的地里,只长出稀稀疏疏的麦苗,其他的种子都没有发芽成功。孩子们开始猜测麦子没能长出苗来的原因:是麦种不好吗?是水浇少了吗?是撒种的方法不对吗?还是有谁来吃掉了麦种?

   针对孩子的疑惑,我再一次提供了麦种和发芽盘,让孩子从实验中来验证猜测。经过两周的麦种发芽实验,孩子们发现盘子里的麦种是健康的,成功地发芽长出了麦苗。于是孩子们开始了第二次的麦子撒种,为了防止小动物把麦种吃掉,在撒种之后,我们还加盖了一层塑料薄膜。就这样,一周之后,当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揭开薄膜,欣喜地看到了所有的麦种都长出了绿色的麦苗,好激动呀!   

   观察与分析:

   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可能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为什么要种植,也不那么感兴趣种植活动。在老师的带动下,同伴的相互影响下,他们慢慢会产生兴趣,体验到一起种植小麦的有趣。有了兴趣,接下去孩子就会去关注小麦。第一次播种小麦没有成功,孩子虽然有些失望,但更多的是好奇、猜测。我们不轻易去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指导他们一个个去验证猜测,从而找到答案。第一次播种,孩子急于“求成”;第二次,有了“前车之鉴”,每个孩子都显得格外小心翼翼,他们渴望小麦能够发芽成功。当薄膜掀开,孩子收获的更是一份满满的成就感,那是由内而发地欣喜。接下来的小麦成长中,我们还要教会孩子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管理,同时让种植活动成为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镜头二:小麦“睡觉”了?

   孩子们脱下臃肿的冬装换上轻盈的春装,就像小树在生长就像小笋芽在拔节。我们的麦田一片碧绿,小麦苗经历隆冬零下的考验,在阳光下舒展着优柔的身姿,随风翩翩起舞。散步来到麦田,孩子们惊喜地看到麦苗在努力地生长,努力地抽穗,长势一片喜人的景象。

   双休日的一场春雨后,孩子们来到麦地,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麦苗倒伏了一大片,麦田里一篇凄惨的景象。宸宸着急地跳着说,“小麦怎么都睡觉了?我想让站起来!”小颖疑惑地猜测:“是不是小麦的脑袋太重了?所以弯腰了?”苏苏觉得,“小麦肯定是生病了,因为昨天的大雨把麦苗打伤了。”孩子们家手足无措地面面相觑,向我投来了求救的目光。大家都附和着,要请我帮忙——让小麦不要躺在地上了。

   回到教室,我将麦苗倒伏现象发在了班级家长群里,求救万能的家长群。家长们纷纷出谋划策,及时帮我们解决了疑惑:原来是土地的肥力不够,麦苗抽穗期间对于肥料的要求比较高。麦苗得不到营养,容易倒伏。谜底揭开,接下来是挽救小麦。热心的家长提供了肥料,孩子们请阿姨帮忙洒肥料。经过两场春雨的洗礼之后,孩子们惊喜地看到,原来睡成一片的麦田,真的站立起来。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麦苗因为营养不够而产生的倒伏现象,我将这个问题,和孩子们一日三餐的健康饮食联系起来。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在老师或监督或鼓励之下,坚持做光盘好孩子。但在家中,孩子的吃饭问题一直是家长最头疼的问题。抓住这个契机,孩子们明白了努力吃饭个儿长高高的道理。

   观察与分析:

   麦苗们倒伏在地上,孩子们看得真切,积极猜想小麦“睡觉”的原因。求助老师是小班孩子寻找问题答案的最直接方式,在不确定因果的前提下,我并没有直接告知孩子为什么,而是请家长一起参与到孩子的困惑中来,家园一起共同合作,帮助孩子解决让小麦站起来的问题。

   同时,抓住一日生活的教育契机,我及时将孩子的挑食、偏食现象与小麦倒伏现象结合起来,开展“好好吃饭长高高”的活动,让孩子在观察、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好好吃饭的重要性。这样巧妙地联系了生活实际和理论教育,把干巴巴类似于念经的教育和现实的生活融合在一起,道理变得直观而可感。说一千句道一万句,不如现实的生活带来的教育意义来的大。

   镜头三:小麦VS小草

   小麦倒伏问题解决以后,麦苗在努力地成长。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辰辰发现麦田里长出了很多杂草来。孩子们在辰辰的发现下,也找到了麦田中出现的很多杂草。杂草的生命力极强,它们比麦苗更加能够获取大自然的养料阳光雨露和水,而且杂草极其狡猾,占据了麦穗以下略低的空间。孩子们从表面粗粗一看,麦穗们长势良好,但是蹲下身来置身于田中仔细观察,有些杂草甚至比麦秆更加肥更加绿。然然提议说,“我们可以一起来拔草!”伊伊和辰辰率先拔了一把草。

   其他孩子也按耐不住了,大家一起齐动手,人人争当除草小卫士。我给他们提供了纸箱,给每一个孩子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付出劳动。一块小小的麦田,除草工作让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哎呀,不好啦!伊伊把小麦拔了!”苏苏惊呼道。伊伊很委屈地拿着拔下来的“草”,说,“可是我拔的是草,不是小麦呀!你看它也没有麦穗呀!”

经过大家的比对和仔细观察,原来伊伊拔的是一种长得很像小麦的杂草。草茎呈四棱形,像竹子一样有节。杂草还有这么多学问呀!孩子们又找了不同类型的草,我把杂草的照片分享在家长群,让孩子们在家长处询问杂草的种类和缘由。过了几天,孩子们认识了麦田里好几种的杂草,还知道如果疏于管理,我们种植的麦子可能会因为这些杂草颗粒无收。

   观察与分析:

   这一次拔草风波给了孩子们很多的体验,关于劳动、关于鉴别杂草,都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经历。孩子们不怕脏不怕累,感悟大自然,体会成长,全心全意地投入,获得了很多有趣的体验。伊伊的拔草小意外,也让大家开始关注杂草与麦苗的异同。回顾孩子们的拔草过程,如果一开始我先让他们枯燥地认识各种各样的杂草,分辨草与小麦的异同,孩子们未必有兴趣,也肯定印象不深。某一个道理、某一个知识,如果经过实际的观察及切身的体会,就会深刻在脑海里留下烙印劳动也是这样,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让孩子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劳动的意识。潜移默化培养劳动的意识,有利于孩子长远的发展

看过一篇报道,某一个农场不用化肥不打杀虫剂,让农作物静静的生长,五年以后获得了大丰收。看来教育是长远的事业,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镜头四:小麦收获记

   盼望着盼望着,孩子们终于迎来了小麦的丰收期。将近端午,太阳一天天变得强烈,麦子由青转黄,麦穗变得沉甸甸的垂下了头。孩子们来到麦地,扳着手指头盘算什么时候可以收获。这几天他们围着泛黄的小麦细细地观察,不时地用手摸一摸。

   沐沐说,“我摸到麦穗里硬硬的,好像有什么东西”。悠悠说,“麦穗鼓鼓的,里面就是小麦果实吧!”孩子们一遍遍地摸着麦穗,想象着包裹在麦穗里的果实,一边期待着我给他们答案。于是,为了验证孩子的猜想,我们选择了一棵麦穗,轻轻地用手搓开。“哇塞!里面真的是成熟的麦子,还是一颗一颗的......”孩子们像小麻雀一样在我叽叽喳喳的讨论着、观察着、激动着,只等我们一声令下——“开始收割啦!

   别看麦叶子柔弱,但是还是很锋利的,割伤小手小脸也很有可能,因此适当的防护还是很必要的。于是,孩子们穿好长袖、长裤,戴好棒球帽,做好防蚊、防晒的防护措施。割麦子的工具很卡哇伊,不是大大的镰刀,是小巧的剪刀。孩子沿着麦穗的根部轻轻地把麦穗剪下来,留下修长的主秆。大家把麦穗捧在手心里,就像捧着一个希望,就像捧着一个梦想,很郑重地放在箩筐里。这可是他们半年的期待,马虎不得。收获的那天阳光灿灿,如果是连续阴雨就会影响麦子的收成,半年的辛苦打了折扣也很让人不是滋味。孩子在劳动中,也体会到农民伯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感受。

   收获麦穗只是劳动的开端,还有脱粒晾晒精加工的过程。麦穗运到二楼平台,孩子们搬来建构区的积木,将塑料膜围合防止被风吹走。趁着阳光灿烂,将麦穗暴晒。脱粒也是他们亲力亲为,没有脱粒的大工具,就用积木敲敲打打,饱满的麦穗一会会脱粒完成。原本,我们计划种小麦是要将小麦磨成粉,做成好吃的美食。结果,孩子们将收获的小麦给了“叮叮和咚咚”鹦鹉当口粮。看着鹦鹉们灵活熟练地用小嘴把麦粒掏出,吃的饱饱,他们特别有成就感。

   观察与分析:

   对于孩子而言,第一次完整地观察和体验到麦子播种、生长管理、收获的全过程,直观明了,避免纸上谈兵说农民伯伯种地多辛苦的尴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的古诗的意境,化成直接可感的形象。无论是观察小麦的一生还是经历劳动,都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知识经验和劳动相结合,这样的体验一定独一无二终生难忘。

   劳动是一本大书,孩子从小应该积极地参与劳动。作为老师,稚嫩的娃们需要我们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不论是收割小麦天气的选择、防虫、防晒防护的措施、收割工具的选择,都有我对于收割安全的预设。孩子们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如晾晒麦穗的场地,麦子收获后的成果分享,都可以让他们一起去商量、去做主。让小麦成为鹦鹉的口粮,无疑是最美的结局。虽然孩子没有品尝到小麦食品,但他们却体验到了满满的幸福感。无论是劳动还是大自然,都蕴藏着无尽的秘密。我们因地制宜为孩子创造这样的环境,提供小麦种植实践的场所,有助于培养他们劳动的兴趣激发观察探究的动力。

   三、收获与反思

   这一次观察记录持续大半年,从麦子的播种、发芽、成长到最后收获,凝聚着师生大量的汗水和劳动。由于是第一次做这个实践探究,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鉴于幼儿园得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很多农具工具和必要的农业药品不能进入使用。翻地耕作是个力气活儿,尤其是播种的时候,把种植园翻一遍土平整一下很有必要。这个工作做起来一些难度,考虑到第二年继续做这样的工作,我们应该怎样开始?参差不齐的麦子秸秆杵在地里很是影响美观,后来我发现,枯黄的麦秆可以做装饰材料。比如扎成一束就是很好的美化材料。做好废物利用的工作,能让这个世界减少垃圾。

   幼儿走进了小麦的世界,了解小麦的形状、作用等,但我忽略了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中国是世界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小麦是我们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样食物......这些知识都是我们可以丰富给孩子们的经验。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幼儿园的方寸之地,利用得好就可以像变魔术一样找到很多的金点子,让幼儿获得很多不一样的体验。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名篇.方明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01月

[2]论自然观察者智力及其课程开发比较教育研究.夏惠贤.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年01月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4]3-8岁儿童自然体验活动指南.帕蒂·博恩·塞利(Patty Born Selly).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09月